机械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标志。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畜牧业机械化率要从现在的33%提高到50%以上,5年时间任务很艰巨,对畜牧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找到制约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困难点,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突破瓶颈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5月28日,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中国畜牧业协会畜牧工程分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畜牧分会共同举办的“中国畜牧业机械化发展云论坛”正式开启。

论坛主要内容为线上开展畜牧业机械化的科普讲座与技术推广活动;对管理部门、畜牧业相关企业、养殖场(户)进行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机购机补贴等政策的制定落实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以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

全国畜牧业机械化率不到35%

然而,当前全国范围的畜牧业机械化率并不高,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明介绍,当前全国范围的畜牧业机械化率还不到35%。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的畜禽养殖主体仍是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李保明说,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大规模、超大规模畜禽场发展迅速,小散户也在快速退出。但到目前为止,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养殖量占比超过70%。

这些养殖场(户)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如生猪养殖机械化水平在30%左右,蛋鸡和肉鸡养殖的机械化水平在40%左右,肉牛、水禽等机械化水平普遍低于30%。

《意见》也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畜牧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主要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奶牛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大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另一方面,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到2035年我国的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52%,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

“这些政策无疑为畜牧养殖企业和畜牧工程装备企业带来新机遇。”李保明说,《意见》也明确,要支持畜牧机械装备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畜牧机械装备的支持力度,重点向规模化养殖场倾斜,实行应补尽补。

李保明建议,未来畜牧业机械化在发展重点和目标上,要以主要畜种养殖、重点生产环节、规模养殖场(户)机械化为重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推进机械装备与养殖工艺相融合、畜禽养殖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设施装备配置与养殖场建设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适度规模养殖相适应,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加快形成标准化规模养殖与机械化协调并进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首期重点聚焦猪的机械化养殖

《意见》还提出,要推进主要畜种规模化养殖全程机械化。以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肉羊等养殖为主要对象,制定发布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推进畜种、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加强养殖全过程机械化技术指导,大力推进主要畜种养殖全程机械化。

为此,中国畜牧业机械化发展云论坛也针对猪、鸡、牛机械化养殖的系列培训活动,第一期重点聚焦猪的机械化养殖。

北京京鹏环宇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继伟提出,在非洲猪瘟之下,中国能繁母猪大量减少,育肥猪紧缺,它倒逼了猪场工艺、工程、装备技术创新升级。

如何创新升级?高继伟表示,在生产方式上,要依靠工艺+工程+配套设备实现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升级;在环境控制方面,要以控制动物疫病如非洲猪瘟、蓝耳病等疾病为出发点,通过改善猪场的光环境、空气环境和水环系统提升并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同时,在猪舍的建造和设备的使用方面更节能、低耗、环保。

《意见》指出,要研发高效饲草料收获加工、精准饲喂、智能环控、养殖信息监测、疫病防控、畜产品智能化采集加工、高效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等先进机械装备。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黄瑞森则以广东广兴牧业9ZC-170智能型种猪测定系统为例,阐述了种猪测定系统在猪育种中如何应用。他认为,我国是生猪生产大国,也是种猪使用大国,提高我国核心种源的自给率,需要大力加强种猪选育工作。

“种猪选育是个系统工程,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是种猪选育一个重要和基础环节,种猪测定系统为其提供重要装备支撑。”黄瑞森说,要不断在系统性能的改进和提升上下功夫,让种猪测定系统更准更耐用,为我国生猪种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