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发展肉鹅和土鸡生态养殖,十多户村民通过生态养殖,家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很多坡地、荒地都种上了牧草。这是发生在嵩县车村镇陈楼村的故事。6月7日,村党支部书记张会果介绍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村庄地处白云山景区,生态养殖肉鹅和土鸡,因品质好而供不应求,既富了村民,也让乡村更美丽。

陈楼村地处伏牛山腹地,地少人多,到2017年年底时,还有39户64人

未脱贫。其中老弱病残比例较高,脱贫难度大。村里曾养鸡,但

因为不挣钱和污染环境而

被叫停。

2018年,我省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省委、省政府动员全省对深度贫困县进行对口帮扶。其中,省农科院对口帮扶嵩县。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禽研究室主任王明发回忆:“我们调研后认为,这里地处山区,坡多地少,种植养殖分散,技术落后,群众靠传统种植养殖增收比较困难。”

怎么办?王明发认为,这个村有林坡地1.72万亩,且植被覆盖率高,具有发展生态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要想脱贫,还得在养殖上下功夫,发展肉鹅和土鸡生态养殖,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利润带动群众增收。

2018年,省农科院在陈楼村实施“四优四化优质禽蛋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帮助村里建成了一栋600平方米现代化育雏舍和两栋700平方米标准化大棚式放养舍。除选用优良品种外,王明发带领团队轮流在养殖场驻守,手把手地向养殖人员传授技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过去,陈楼村的养殖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也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此,王明发提出了“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牧草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发展肉鹅和土鸡生态养殖。

王明发说,这需要从鹅舍建设到鹅粪处理、从养殖到种植进行产业链的设计。首先,科学设计鹅舍,利于鹅粪的收集与处理,堆积或袋装发酵鹅粪可消除臭味和杀灭寄生虫。其次,在鹅舍附近流转贫困户50亩荒地种植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满足6000只肉鹅的需要。同时,处理后的鹅粪用于牧草施肥,既改善了鹅场卫生,也降低了养殖成本。

鹅对草的需求量很大,最多时一天要吃2000多斤草。陈楼村发动贫困户种植牧草用于鹅养殖,贫困户一方面能得到县财政每亩600元至1000元的补贴,一方面鹅场按合理的保护价回购牧草。同时,动员贫困户割草,按每斤两毛的价格收购。有个贫困户去年割草就挣了2万多元。

集体经济搭台,贫困群众唱戏,荒坡变成草地,陈楼村生态循环养殖红红火火,养殖的肉鹅、土鸡供不应求,去年养殖收益超过48万元。

村集体有了钱,贫困户收入增加了。有的贫困户到养殖场打工,有的贫困户与养殖场签订代养协议。目前,陈楼村的贫困户还有21户48人,今年有望全部脱贫。

村集体有了钱,村里也能举办更多的活动。去年冬至,村里组织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聚餐吃饺子;今年春节期间,村里给7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慰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