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10月30日-11月5日生猪饲料价格均价为2749.89元/吨,较年初低点(1月3日-1月9日当周均价)累计上涨26.70%。
近期国内猪肉的价格一路下跌。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29.84元/公斤,较前期高点(7月8日的38.84元/公斤)累计下跌9元/公斤,跌幅达23.17%。猪肉平均批发价同步下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9月以来,我国猪肉平均批发价出现加速下滑,截至11月4日,最新价报39.4元/公斤,较8月27日的48.57元/公斤累计下跌18.88%。
今年来豆粕、玉米期货价格分别上涨了24.85%、40.75%。饲料加工大涨,猪价下跌,原先在猪价上涨风口上赚得盆满钵满的投资者可能是时候转换思路了。
近日,据河南一家小型猪场负责人表示,目前出栏一头猪(自繁自养)的利润在1400元左右。“比今年7月最高的时候大概下降了900元/头,但总体还是有很大赚头的。”业内人士介绍,10-13元/公斤的生猪价格是这些企业的“生命线”。
长期来看,生猪价格波动以产业内在供需为主导,养殖的可变成本可作为猪价底部的支撑信号。此外,外部突发事件,比如极端恶劣天气、严重的传染疫病、国家调控政策等,也常对猪价造成强烈影响。
其一,产业规模化和行业集中度的影响。我国生猪养殖呈现典型的蛛网模型,散养户根据市场价格快进快出,猪价变化带来的生猪产量的波动幅度大于需求波动幅度,进而造成供需错位,是形成猪周期的主要原因。
在非洲猪瘟的刺激下,生猪规模化养殖有望加速推进,行业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形成更加稳定的生猪供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猪价的周期性波动。尽管猪周期是由供需错位触发的,但其核心仍是由猪的生长周期决定的。当规模化养殖步入深水期,季节性需求导致的小周期性波动开始取代供需失衡导致的大周期性波动,常规的周期性变化逐渐模糊,由疫病等外部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非常规周期将成为猪周期的核心变量。
其二,养殖成本的影响。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中,价格底部由可变成本而不是完全成本决定。对于养殖场来说,只要价格还在可变成本之上,就不会停止生产。当猪价下跌至散养户的可变成本以下,大量散户就开始退出市场,当猪价进一步下跌至规模养殖场的可变成本以下,就意味着整个行业都处于现金流断裂的亏损状态。为了阻止供给的进一步收缩,市场价格将维持在成本线附近。
相关猪企利润堪忧
短期市场来看,粕类期货上涨主要受美豆价格上涨影响,而美豆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市场对南美产区天气情况存在担忧。
近期受国际宏观因素影响,资金前期炒作意愿延迟,不过天气市仍有望成为当前一段时间的市场主旋律。中长期来看,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恢复当中,市场对于未来豆粕消费相对看好。同时,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也处于较高价格水平,给市场后续配方调整等措施带来一定影响。
无论如何,生猪养殖企业的好日子可能在未来一段日子内不会再有了。分析师表示,生猪养殖主要分为自繁自养和二次育肥,近期生猪价格下跌对两者的养殖盈利情况影响不同。预计随着时间推移,后者的利润情况堪忧。
不过,四季度来看,猪肉价格走势并不悲观,一是三元母猪占比仍然偏高,限制了生猪产能的扩张;二是年底处于季节性消费旺季,预计猪价将在30—40元/公斤的区间内高位振荡。
各大养殖集团上半年补栏积极,下半年又有大量规模养猪场投入建设,随着存栏结构的改善和母猪产能的扩张,2021年一季度开始,生猪产业将逐渐迈入产能释放期,届时,猪肉价格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