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眉山市紧紧盯着在全省生猪生产方面的“三位”(份额占位、总量排位和产能升位)变化情况,念好抓、防、治、用、调“五字经”,促进全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恢复生猪产能。

  “抓”大项目建设保产能。加快产能恢复,大项目引领是关键。眉山市签约引进德康20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计划三年建成1700个生猪养殖单元,目前已开工1424个单元。在德康项目推动下,全市2019年9月以来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205个,其中已投产79个,仔猪产能达72.72万头,在全省占比分别达到5.44%、3.59%、7.26%,均高于眉山在全省生猪产业的正常占比。中德通内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11月27日在全省2020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仪式眉山分会场开工建设,这标志着西南地区最大的生猪屠宰和肉食品加工项目正式启航,未来眉山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底气十足。

  “防”动物疫病保安全。实现稳产保供,非洲猪瘟是不确定因素。全市按照部、省非洲猪瘟防控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大消毒、大培训、大宣传”行动,对养殖场(户)、屠宰场、冻库等重点环节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巡查,切断疫病传播扩散机会。强化调运审批和落地监管措施,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和非洲猪瘟检测措施,为恢复生猪生产保驾护航。全市44家屠宰企业派驻官方兽医250人,全面开展非洲猪瘟PCR自检,未检出阳性样品。全市156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共安装电子出证设备220台,全部实行网络机打检疫出证,纳入四川“智慧动监”平台监管。

  “治”养殖污染保环境。推进绿色发展,污染治理是重要环节。全市坚持对畜禽养殖污染“零容忍”的态度,严格落实常态化巡查制度,“养殖不污染、污染不养殖”理念已深入人心。新建项目按照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配套完善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在全省率先出台畜禽养殖场臭气治理通知,指导业主通过喷洒除臭剂,在圈舍、粪沟风机口安装多层塑料过滤网,在粪污集中处理区配置臭气处理设备,推广异位(同位)发酵模式,减少养殖场气味对环境的影响,助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

  “用”支持政策保服务。吸引各方参与,政策支持是重要支撑。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打好政策组合拳,细化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出台了眉山支持生猪发展新“猪十条”, 开展环评告知承诺试点,建立用电基础设施投入分担机制,争取161公顷林地支持75个生猪养殖项目建设,林地定额指标总量和使用率位居全省前列,市县财政安排近2.2亿元支持生猪产业发展,采取“政银担”、活体抵押等方式为57个养殖业主落实3.65亿元融资贷款。

  “调”内外市场保供给。保障群众生活,猪肉充足供应是根本。全市提前研究谋划,大力推动项目建设,千方百计补栏增养,真金白银鼓励有序出栏。今年以来,德康、正邦、正大、巨星、傲龙、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累计从市外调入生猪33.51万头,全市纳入农业农村部直连直报的规模场达到872家,存栏生猪71.7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6.11万头,较2019年底分别增长17.83%、357.95%、281.88%,生猪产能已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0%。在保障眉山本地市场猪肉供应的同时,今年以来累计向成都市场调入活猪及猪肉产品折合25万多头,充分发挥了眉山作为成都市农产品供给区的突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