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中欧电动汽车经贸摩擦持续背景下,中国对欧盟出手了。
6月17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负责人当天表示,此次调查是应国内产业申请发起的。调查机关收到申请后,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对申请书进行了审查,认为申请符合反倾销调查立案条件,决定发起调查。
本次调查确定的倾销调查期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商务部补充表示,对欧盟猪肉产品的调查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一年,但可能会再延长六个月。
欧盟作为中国猪肉及猪副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此次反倾销调查会影响国内猪肉供应吗?对欧盟的生猪养殖及相关农产品加工业又会带来多大冲击?
欧洲农户:贸易争端代价高昂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提交的反倾销调查申请,欧洲猪肉产品存在“产能过剩”的担忧。欧盟猪肉存在大量的过剩产能,年均高达426万吨。中国是欧盟最大猪肉出口国,2020年至2023年占中国总进口量的年均比例达54%,自然成为其转移过剩产能的最佳目的地。
如果中国真的裁定自欧盟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存在倾销,并因此征收反倾销税,对欧盟相关行业来说将是不小的打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索邦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永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中方反倾销调查的消息出来后,认识的从事相关产业的欧洲朋友都很紧张,因为中国市场在欧洲猪肉制品里有着高度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欧盟被调查产品包括猪肉和食用杂碎等副产品,由于饮食文化差异,欧洲要拓展新的市场并不容易,美洲本土猪肉供应充足,亚洲的穆斯林群体对猪肉制品接受度有限,欧洲内部也难以消化猪内脏的市场空缺。
赵永升进一步补充道,2021年《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协定》为欧盟优质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充分保护,《协定》签署生效后,欧洲随之扩大猪肉制品产品,而且这些工厂、产线主要面向中国市场这一特定市场,一旦中国对欧发起反倾销措施,这些工厂将要面临转型和规模收缩的压力。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欧盟不少国家的养猪业都是为了出口而生,去年猪肉出口量已然出现下滑,若再失去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市场,将给欧盟猪肉商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旦丢失中国客户,欧洲农户可能不得不卷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法国猪肉出口商协会Inaporc主席Anne Richard感叹,中国占法国猪肉收入的18%,但和更便宜的巴西、美国肉类竞争正变得愈发困难。
对华出口猪肉的“大户”将要遭受重创。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中国进口猪肉总价值约60亿美元,其中西班牙是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猪肉订单额达到15亿美元,单单一国占了整个进口大盘的四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和巴西,荷兰、丹麦则位列第四、第五位,去年分别对华出口了6.2亿和5.5亿美元的猪肉制品。
赵永升向记者分析称,这次中国反倾销调查的反制颇为精准。德国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合作较多,一直对欧盟加征关税持反对态度,而2020年受非洲猪瘟影响德国已经暂停对华出口猪肉,所以近期受影响较小。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属于传统燃油车大国,保护主义的立场更为明显。
最近,西班牙已在努力斡旋,避免贸易摩擦的升级。西班牙经济部长兼西班牙贸易部长库尔波表示,西班牙正和欧盟寻找解决方案,避免贸易战的同时保护其产品免受影响。
整体影响可控
此次商务部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对欧洲相关产业来说是“噩梦”,那对中国的猪肉供应来说影响几何?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猪肉产量5794万吨,进口量155万吨,猪肉进口量仅相当于国内产量的2.7%。因此,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年的进口量占比非常小,而且我国自有猪肉产量供应充足,所以对我国影响较小。
不过,欧盟猪肉进口受限、本土猪肉需求上升的市场预期,还是助涨了一波行业股。6月18日,猪肉概念板块开盘后迅速冲高,一度拉升至1198.50的周内最高点,单日涨幅0.04%。个别生猪养殖相关股飙红,正虹科技一字涨停,湘佳股份收涨2.48%,正邦科技、神农集团、东瑞股份、新五丰、金新农等跟涨。但消息面的利好有限,6月19日,猪肉等养殖业板块的走势回落,猪肉股收跌1.62%。
中长期来看,猪周期回暖也有利好因素。白明指出,目前国内猪肉价格有所反弹,但中国市场上的猪肉仍然处于中等偏下的价格区间,如果反倾销举措能够让国内猪肉市场供求平衡,会对猪周期产生影响,不同时期影响不同,在猪肉价格普遍比较低,农民压力大时,有助于还给中国农民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
在有关专家看来,中国在猪肉制品领域对欧盟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2023年,中欧贸易总额达7830亿美元,赵永升向记者表示,欧盟对华猪肉出口价值不到百亿美元,对双方整体的经贸关系影响不大。
而对于双边贸易摩擦升级的担忧,也不必过于悲观。赵永升告诉记者,一方面欧盟在敞开对华贸易谈判的大门,双方有协商的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在市场、技术、产业链、物流配套上掌握主动权,在磋商时双方利益都能有所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