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互联网

截至2024年底,全球52个国家报告ASF疫情,其中欧洲占比67%(如罗马尼亚、波兰年增病例超1000起),亚洲以中国、越南、菲律宾为主。

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显示,环境样本阳性率高达8.3%(屠宰场、运输车辆为主),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升级使临床发病率降至0.12%,但隐性带毒风险仍存。

<a href=非洲猪瘟"/>

01病毒生物学特性

ASFV为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度170-190kb,编码超过150种蛋白,其中多基因家族(MGFs)的变异导致毒株多样性。

2024年全球基因分型显示,非洲、欧洲和亚洲分别流行基因Ⅰ型、Ⅱ型及重组毒株,中国境内已发现Ⅰ/Ⅱ型重组毒株,其毒力介于强毒株与弱毒株之间,隐性感染率提升至15%。

非瘟病毒

02感染机制新发现

1、靶细胞嗜性与免疫逃逸

ASFV主要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2024年兰州兽医研究所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病毒优先攻击CD14低表达的单核细胞亚群,此类细胞因抗原呈递能力弱,成为病毒“避难所”。

病毒通过pA224L蛋白抑制干扰素通路,使宿主细胞无法启动抗病毒应答。

2、自噬介导的病毒脱衣壳

哈兽研团队揭示ASFV利用宿主自噬系统完成早期感染:病毒衣壳蛋白p72被E3泛素连接酶Stub1标记,经HSPA8-p62通路进入自噬溶酶体,释放基因组DNA。

抑制自噬关键蛋白ATG5可降低病毒复制效率70%。

3、持续性感染机制

弱毒株(如HLJ/18-7GD)可在扁桃体、骨髓中潜伏6个月以上,间歇性排毒。2024年研究发现,病毒通过调控miR-145-5p抑制T细胞活化,维持免疫耐受。

4、病毒感染的时空动态特征

国际研究表明,ASFV感染后病毒载量在脾脏、淋巴结和骨髓中最高,感染后48小时内即可突破黏膜屏障进入血液系统。

感染后期,病毒通过巨噬细胞凋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形成二次扩散高峰。

03排毒途径、机制与传播动力学

1、排毒途径的多样性

直接排毒:感染猪通过粪便(病毒载量达10^6 TCID50/g)、唾液(10^4-10^5 TCID50/mL)和鼻腔分泌物持续排毒,急性感染期排毒量可达慢性期的100倍。

垂直传播:2023年越南田间研究发现,基因II型弱毒株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流产胎儿组织中病毒检出率达37%。

环境残留:病毒在未熟肉制品中存活>100天,低温粪便中存活>6个月,成为持续传播的重要隐患。

2、排毒时间与病毒变异关联

中国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感染I/II型重组毒株的猪只排毒时间长达42-60天,显著长于传统II型毒株(28-35天)。

全基因组测序发现,MGF505-2R基因的缺失可能延长排毒周期。

3、超级排毒者的发现

欧洲最新研究显示,约5%的感染猪表现为无症状但持续高载量排毒(>10^8基因组拷贝/mL血液),这些"超级排毒者"可能由宿主TLR3基因多态性导致。

4、排毒时间窗与载体

急性感染期:病毒血症始于感染后3天,唾液、鼻腔分泌物病毒载量达10^8 copies/mL,粪便排毒持续至死亡前24小时。

慢性感染猪:康复猪淋巴组织中病毒可存活210天,经精液、乳汁排毒概率达12%。

5、环境媒介存活能力

ASFV在冻肉中存活>3年,泔水中存活30天,土壤中存活190天(25℃)。

6、蜱虫媒介作用

钝缘蜱(Ornithodoros spp.)可通过叮咬传播病毒,实验室数据表明,感染蜱虫后代带毒率37%,且病毒在蜱体内可存活8年。

04防控技术进展

1、国内防控研究进展

疫苗研发: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开发的双基因缺失活疫苗(ASFV-ΔH240R-Δ7R)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保护率达82%,但产业化受限于病毒体外培养稳定性。

检测技术:农业农村部推广基于E184L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灵敏度达10拷贝/μL,较传统方法提升10倍。

药物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发现千金藤碱可抑制ASFV吸附(IC50=1.2μM),通过阻断病毒VP72与宿主CD163结合发挥作用。

2、国际前沿研究进展

基因编辑疫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利用CRISPR敲除EP402R基因构建的亚单位疫苗,在野猪模型中实现67%交叉保护。

病毒样颗粒(VLP)疫苗:美国Plum Island实验室基于p72、p54、p30蛋白构建的VLP疫苗,在小鼠模型诱导中和抗体滴度>1:640。

抗病毒制剂:德国Friedrich-Loeffler研究所开发的MHC-I特异性纳米抗体,可阻断病毒细胞间传播,田间试验降低感染率41%。

环境消杀:欧盟2024年批准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浓度1:200)为ASFV标准消毒剂,对有机物污染表面杀灭率>99.99%。

3、检测技术突破

CRISPR-Cas12a快速检测:中国农科院研发的便携式试剂盒,可在15分钟内检出10 copies/μL病毒,灵敏度比PCR提升10倍。

人工智能预警系统:荷兰PigWatch系统通过体温、运动数据AI建模,实现感染前48小时预警,准确率92%。

05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1、跨物种传播风险评估

2024年南非研究显示,ASFV可感染野猪与家猪杂交后代,提示需加强野生动物-家畜界面监测。

2、抗病毒药物开发

化合物库筛选发现,靶向病毒DNA聚合酶(PolX)的抑制剂NP-0032可阻断病毒复制,EC50=0.8μM。

3、净化策略优化

丹麦采用“区域净化+哨兵猪监测”模式,成功清除ASFV,其核心为半径10km封锁区内连续6个月无阳性。